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(例:UC浏览器、QQ浏览器)
精彩阅读苹果小说网

第59章

然而乾隆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:&ldo;奸臣&rdo;固然并非国家幸事,&ldo;名臣&rdo;的出现其实也不是什么好事。

乾隆认为,臣权的上升就必然意味着君权的低落。

&ldo;名臣&rdo;往往出现在国家出现危机,君主大权不独揽之际。

许多名臣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,扶国家之将倾,挽狂澜于既倒。

但同时,名臣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君主的无能和朝纲的混乱。

对张居正这位明代的名臣,史评大抵功大于过,他却大不以为然,说:&ldo;大臣强辞立威,逆行罔忌,实为弁国纪。

神宗竟尔任其施为,虽童昏不应若是。

&rdo;

为了消除尹嘉铨所做《名臣言行录》的影响,乾隆特下长诏斥责尹嘉铨的&ldo;名臣论&rdo;。

他说,&ldo;朕以为本朝纪纲整肃,无名臣亦无奸臣&rdo;,&ldo;乾纲在上,不致朝廷有名臣、奸臣,亦社稷之福耳&rdo;。

如果&ldo;社稷待名臣而安之,已非国家之福&rdo;。

意思就是,在真正有作为的皇帝统治下,不应该有为患作乱的奸臣,同时,也不应该有彪炳史册的名臣,只可以有唯命是从、办事敏捷的奴才。

雍正皇帝既深刻阴鸷,又有天真淋漓的一面,冷起来一块冰,热起来一团火。

严肃起来,谁也不敢喘气;高兴起来,有时又没大没小。

他在李卫的奏折上批过这样的话:&ldo;好事好事!

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!

&rdo;给年羹尧的朱批有这样的话:&ldo;从来君臣之遇合……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……总之,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,令天下后世钦慕流涎就是矣!

&rdo;他对大臣固然以苛刻闻名,但对某些投脾气的人也有热情如火、视如朋友、信任不衰的一面。

比如对鄂尔泰和张廷玉。

但乾隆却极重君臣之别,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,从来没有与大臣们建立起什么私交。

也许晚年的和砷算是唯一的例外。

对于大臣的&ldo;好名&rdo;之习,乾隆和父亲一样向来痛恨。

乾隆十九年(1754年)他训斥陕西巡抚陈宏谋:&ldo;嗣后倘不思痛改前非,遇事苟且掩饰,仍蹈沽名钓誉之恶习,必不能逃朕洞鉴,恩再邀宽典也。

&rdo;

在打击限制大臣&ldo;好名之习&rdo;方面,乾隆不但学习了父亲制造冤狱的办法,还有所创新。

传统社会有一个不成文的政治习惯,就是那些政绩卓著的地方官离任后,当地官民往往会通过送万民伞、立碑、建祠等形式加以表彰和纪念。

然而乾隆皇帝却通令各省,将各地的去思德政碑&ldo;概行扑毁&rdo;,并严禁为官员建造生祠。

在他的严令下,全国各地纷纷将康、雍以来所建祠堂、石碑摧毁,仅云南、山西两省,就近六百座。

乾隆认为应该由皇帝垄断所有的伟大、光荣、正确,不给其他人留一点荣誉空间。

乾隆皇帝所需要的,不是站立着的大写的人,而仅仅是工具和奴才。

乾隆四十六年(1781年)四月十七日,尹嘉铨案审结。

在&ldo;妄比大贤,托名讲学,谬多著述,以图欺世盗名,又复妄列名臣,颠倒是非,隐启朋党之渐&rdo;的罪名之外,乾隆还审得尹嘉铨犯有许多其他不可饶恕的&ldo;大罪&rdo;:

尹嘉铨在书中写有&ldo;为帝者师&rdo;四个字。

乾隆嘲笑他学习浅陋,让大臣们评论,他&ldo;能为朕师傅否&rdo;?

尹嘉铨自号&ldo;古稀老人&rdo;,&ldo;古稀&rdo;二字典出杜诗&ldo;人生七十古来稀&rdo;。

不巧乾隆帝也恰逢七旬大寿,自称&ldo;古稀天子&rdo;,又写了《古稀说》颁示天下,把&ldo;古稀&rdo;垄断了。

年逾七十的尹氏以此自号,被认为是&ldo;僭妄&rdo;。

相邻小说
甘味橘  情敌们后来都说喜欢我  截胡  辉煌三国  喜欢你不是两三天  反攻[星际]  你列表最软的妹  往生泪  就等你下课了  藏住满分甜  女配她美貌动人  高武:我以仙法护华夏 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(青少年版)  可以给我你的校牌吗  凤凰落地不如鸡  封敛雪印  红尸鞋  史上最怂阿飘  穿成霸总的娇气包闺女  三线玩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