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(例:UC浏览器、QQ浏览器)
精彩阅读苹果小说网

第30章

曹雪芹是雍正六年才到北京来的,那时曹頫已被扣押拿办,家产已经抄没,京中仅留余房及少数奴口,而雪芹本人此时才不过是五岁的幼童,还不到就傅的年龄。

这就说明,他在江南时期,即使聪颖早慧,也还来不及受到什么较为正式的教育,而到京以后的家庭情况,也不会还有自请专师的能力。

他很可能是就读于族中其他支派下的家塾之中的。

就他的放浪性格而看,大约聪明俊秀有余,却不肯勤学苦读,因为具有这种性格的人,绝不会&ot;按部就班&ot;&ot;循规蹈矩&ot;地去念死书,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对封建教育中所刻板灌输的那一套东西,根本不发生兴趣。

从封建观点来下考语,曹雪芹是个&ot;坏学生&ot;,书并没有&ot;念好&ot;,--在《红楼梦》的最前面不是还留下了&ot;虽我未学&ot;的自供吗?就透露了这个意义。

在此有必要说明一下,那时代的所谓&ot;学&ot;,究竟是什么?  说到&ot;学&ot;,大家可能首先想到人们常常提起的乾嘉时期的&ot;朴学&ot;&ot;汉学&ot;之名,或且以为曹雪芹既然正是乾隆时候的人,生活在这种社会学术风气之下,他之所谓&ot;学&ot;与&ot;未学&ot;,一定也就是指这个。

其实大为不然。

第一,以真正汉学言,吴派始于惠栋,惠栋生于康熙三十六年,卒于乾隆二十三年;继之者如江声,生于康熙六十一年,卒于嘉庆四年。

皖派始于戴震,戴震生于雍正元年,卒于乾隆四十二年。

常州派始于庄存与,存与生于康熙五十八年,卒于乾隆五十三年。

可以看出,这些&ot;创始&ot;人,除惠氏外,最多的也不过长于曹雪芹数岁而已,他们完全是同时人。

而且雪芹年寿不永,反而先于诸学者下世了;在他生时,诸家还都没有十分重要的著作问世;例如到雪芹二十岁时,惠栋才得见到阎若璩的《古文尚书疏证》(时尚未刊刻,两年后才刻成);雪芹三十一岁时,脂砚斋已再评《石头记》(乾隆十九年甲戌),那时戴震才不过初至北京,稍为都中人士所知;雪芹四十岁去世之时,戴震因会试不第,居新安会馆,段玉裁才得投札称弟子,往从讲学;到戴氏的《孟子字义疏证》成书与段氏《说文解字注》的始作,那已然是乾隆四十一年、雪芹逝世十余年以后的事了,--不必再多列举,只此已可见其时学人学术情况之大略先后。

其时诸家壁垒粗成,流派未晰,所谓某学某派诸名目,那只是此后的人的概念和分析,雪芹生时,人们还根本没有这种认识,而且&ot;汉学&ot;的势力影响,这时也根本未曾打入满洲八旗人的圈子里去,旗人的&ot;学问&ot;,走的全然是另一条路径。

第二,即以&ot;汉学&ot;而论,当时也还远不是像后人所理解的已经取得&ot;正统&ot;学术的资格地位,最多,不过只被列入&ot;杂学&ot;之内而已。

那么,什么才是&ot;杂学&ot;所不能拟议的&ot;正学&ot;呢?原来,那就是科举制艺、时文八股之学!

比曹雪芹只小了十四岁的章学诚曾记下过那种情形,值得我们重读。

他说:前明制艺〔八股〕盛行,学问文章,远不古若,此风气之衰也。

国初崇尚实学,特举词科,史馆需人,待以不次,通儒硕彦,磊落相望,可谓一时盛矣。

其后史事告成,馆阁无事,自雍正初至乾隆十年许,学士又以四书文义相为矜尚。

仆年十五六时〔1752-1753〕,犹闻老生宿儒自尊所业,至目通经服古谓之&ot;杂学&ot;、诗古文辞谓之&ot;杂作&ot;;士不工四书文不得为通(注:《章氏遗书·答沈枫墀论学》。

并参看刘禺生《世载堂杂忆》77页:&ot;当科举盛行之时,其他诗文谓之&039;杂学&039;&ot;。

忆《潜研堂文集》年谱中亦有此等例证。

按&ot;杂学&ot;一词亦见于《红楼梦》第八回与第七十八回中。

《儒林外史》则第三回、第四十六回亦有之,并可参看。

)……    这情况才是当时的一般&ot;念书人&ot;的代表见解;章氏本人在乾隆甲戌年买得一部《韩文考异》,而塾师于举业之外,禁不许阅读他书,以致他不得不&ot;匿藏箧笥,灯窗輙窃观之&ot;(注:同上《朱崇沐刊韩文考异书后》。

)。

由此可知,在乾隆二十八年就已下世的内府包衣旗人曹雪芹,绝不可能在家塾之中学到什么别的学问,不但连&ot;通经服古&ot;的那种&ot;杂学&ot;(即我们心目中的乾嘉&ot;汉学&ot;)对他是无缘的,就是&ot;诗古文辞&ot;这种&ot;杂作&ot;,也不是在明白许可涉猎之列的东西(注:可参看袁枚《随园诗话》卷六:&ot;余幼时家贫,除四书五经外,不知诗为何物。

一日业师外出,其友张自南先生携书一册到馆求售,留札致师云:&039;适有亟需,奉上《古诗选》四本,求押银二星,实荷再生,感非言罄。

&039;予舅氏章升扶见之,语先慈曰:&039;张先生以二星之故,而词哀如此,固宜与之;留其诗可,不留其诗亦可。

&039;予年九岁,偶阅之,如获珍宝:始古诗十九首,终于盛唐。

伺业师他出,及岁终解馆时,便吟咏而摹仿之。

呜呼!

此余学诗所由始也,自南先生其益我不已多乎!

&ot;)。

从&ot;六岁就傅&ot;的皇子、八岁入官学的觉罗、十岁入官学的一般旗人、十三岁以上挑入官学的内府子弟等等例子而看,长到十多岁的曹雪芹是有进入景山官学或咸安宫官学的可能的,因为他的资质无疑够得上是&ot;俊秀者&ot;,官学生概由官方挑选,挑着之后恐不容不去,再说官学生不但有公费资助,出学后也有&ot;上进&ot;之路,以当时曹家的情况来说,入官学读书也必然是家长求之不得的好事。

官学的实际情形又是如何呢?乾隆时代的文献未易寻觅,但晚清时代的也同样可以说明问题,那就是:&ot;教习之勤惰有赏罚,学生之优劣有进退,岁颁巨款以为俸薪、束脩、奖赏、膏火、纸墨、书籍、饮食之费,于是官学遂为人材林薮,八旗子弟无虑皆入学矣;至近数科,每一榜出,官学人才居半。

--然费如许心力所造就者:举业耳;于学之实,固无当也!

&ot;(注:震钧《天咫偶闻》卷四。

关于官学的制度,可参看《啸亭杂录》卷九&ot;八旗官学&ot;条。

)曹雪芹能对这样的&ot;教育&ot;发生兴趣吗?

相邻小说
白鸟之歌  厚黑学  从领主到万王之王  希腊寓言故事  红色权力  强风吹拂  人间正道是沧桑  独立韩秋  轩辕剑之天之痕  余罪  龙纹战神  学会飞翔  闯关东  西上天  中外童话故事  暗房  许开祯中篇小说精选  我在大清官场30年  那多三国事件簿  道士下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