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(例:UC浏览器、QQ浏览器)
精彩阅读苹果小说网

第14章

代宗广德元年(763)十月,即杨贵妃被杀后九年,吐蕃入侵。

当时宦官程元振专权,妒贤害能,外面的将领,心怀疑忌,竟没有一人带兵前往救援,致使代宗像玄宗当年一样,狼狈出奔。

杜甫当时在梓州,写了一篇《冬狩行》,深致其慨:“草中狐兔尽何益,天子不在咸阳宫。

朝廷虽无幽王祸,得不哀痛尘再蒙。

呜呼,得不哀痛尘再蒙!”

如果说周幽王以宠爱褒姒以招来犬戎之祸,唐玄宗以宠爱杨妃引起安史之乱,那么,杨妃已经被杀,而皇帝依然出奔逃亡,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?看来造成国家祸害,必定还有在女色之外更深刻的原因。

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君王,作为帮助君王管事的大小官吏,能不深悔其祸,承担责任、严以律己、痛改前非吗?

《咏怀》与《北征》

《咏怀》与《北征》

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”

这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留下的名言。

游览过黄山的人,很难说出山上什么最使他留恋:是波涌浪翻的云海?别具风韵的奇松?还是千姿万态的怪石?但说起黄山主峰,则非天都、莲华莫属了。

同样,读过杜诗的人,也很难说出他最喜爱哪一首诗。

杜诗山峙海涵,千汇万状,排天斡地,穷高极远,无论抒情、记事、写景、咏物,都已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。

但说起杜甫的代表作,历来一致的公论是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和《北征》。

邵子湘说这两首诗“皆杜集大篇。

子美自许沉郁顿挫,碧海鲸鱼,后人赞其铺陈排比,浑涵汪茫,正是此种”

(郭曾炘《读杜札记》引)。

杨伦说“尤为集内大文章,见老杜平生大本领。

所谓巨刃摩天,乾坤雷硠者,惟此种足以当之”

(《杜诗镜铨》)。

而《唐宋诗醇》更断言这两首诗“具备万物,横绝太空,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,自有五言古以来,无此大文字”

玄宗天宝十四年(755)十一月,杜甫自长安赴奉先(今陕西蒲城)探亲,途经骊山,耳闻目睹了玄宗、杨贵妃等人荒淫无度的宴乐,回到家中,又见到幼子饿死的惨状,悲愤异常,写了《咏怀》。

肃宗至德二年(757)八月,杜甫自凤翔(今属陕西)回鄜州(今陕西富县)探亲,一路都是荒凉萧瑟的景象,回到家中,更觉凄苦不堪,百忧交集,写了《北征》。

这两首诗集中体现了杜甫的思想认识、艺术修养水平,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各方面的情状,和杜甫当时所经历的种种可伤可悲之事,上自朝廷政事,下至百姓生计,大自整个国家的艰危,小至一个家庭的不幸,都浓缩在其中,誉为“诗史”

,确非虚美。

清人朱庭珍认为:“少陵大篇,最长于此,往往叙事未终,忽插论断;论断未尽,又接叙事;写景正迫,忽入写境;写境欲转,遥接生情。

大开大阖,忽断忽连,参差错综,莫测端倪。

如神龙出没云中,隐现明灭,顷刻数变,使人迷离。

此运《左》《史》文笔为诗法也,千古独步,勿庸他求矣。”

(《筱园诗话》)在表现手法上,这两首诗都抚时叹事,感慨身世,或赋或兴,或开或阖,忽正忽反,忽离忽合,若整若乱,若断若续,中间忽自叙,忽叙人,忽言情,忽写景,忽记事,忽立论,如山出云,如水赴壑,起伏转折,波澜层叠,过接无痕,照应有情,极排荡顿挫、纵横悠肆之奇。

“穷年忧黎元,叹息肠内热”

当杜甫作《咏怀》之时,肝肠如焚,五内俱热,胸中愤积,不能自遏,惟借诗一豁郁勃之气,故高歌慷慨,激昂淋漓,可与屈原《离骚》、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鼎足而三。

“忧端齐终南,澒洞不可掇”

相邻小说
学会飞翔  人间正道是沧桑  我在大清官场30年  曹雪芹传  轩辕剑之天之痕  独立韩秋  暗房  白鸟之歌  龙纹战神  西上天  厚黑学  曹雪芹小传  希腊寓言故事  中外童话故事  红色权力  道士下山  强风吹拂  许开祯中篇小说精选  那多三国事件簿  闯关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