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(例:UC浏览器、QQ浏览器)
精彩阅读苹果小说网

第65章

老舍动笔写《春华秋实》的时候,北京的&ldo;五反&rdo;运动才刚刚开始,生活本身的发展并未给作家提供充足的素材。

他动笔写这个剧本,完全出于一种政治热情。

在《我怎么写的〈春华秋实〉剧本》(注:见《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》。

)一文中,老舍说:&ldo;创作需有热情;在一个运动中间写这一运动,热情必高于事过境迁的时候。

我明知道,运动结束了,我才能对这么伟大复杂的一个运动有全面的了解。

可是,我又舍不得乘热打铁的好机会。

&rdo;老舍的创作热情是可贵的。

在旧中国,老舍饱经忧患与痛苦,从美国回国之后,突然置身于新中国的灿烂阳光之下,使他长久地沉浸于喜悦、幸福的感情之中。

热爱党、热爱新生活的真挚情感和作为人民艺术家的神圣责任感,促使他不断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,促使他有意识地、自觉地以自己的创作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。

我们看到,老舍的这种创作热情一旦和他所熟知的生活与人物相吻合,他就会写得游刃有余,得心应手(譬如《龙须沟》的创作)。

反之,当他遇到自己生疏的题材时,往往会写得相当吃力和困难。

《春华秋实》即属于后一种情况。

这个剧本前后十易其稿,共花去十个月的时间,是老舍耗费精力最多的一个戏。

据作者本人讲,《春华秋实》的前几稿,主要是写运动本身的,类似活报剧,主要情节始终围绕着一两个资本家展开,&ldo;没有一个与他们对立的工人队伍&rdo;,后来,随着&ldo;五反&rdo;运动的不断深入与发展,才觉得这种&ldo;只见资本家的猖狂,不见工人阶级进攻的力量&rdo;的写法,不能反映&ldo;五反&rdo;运动的真实面貌,于是开始增加工人角色,使工人在剧中占重要地位。

剧本又重写了两稿,&ldo;五反&rdo;运动已基本结束,于是又暴露出了新的毛病:结尾将资本家送交法院的处理,不符合党的既斗争又团结的政策。

于是,改,确是一件极为艰苦的事情,它固然表现了作家老舍虚怀若谷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,同时也说明,如果作家对新的生活、新的斗争尚没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时,是难以迅速而有效地&ldo;紧密配合&rdo;现实政治斗争的,说明任何试图图解政策的办法,只会造成文艺创作的概念化。

这不仅是我们研究了《春华秋实》的创作过程的结论,也是老舍自己的结论。

老舍在总结这一剧本的创作时,意味深长地说:&ldo;现在我明白过来:从现实生活中体会政策,以现实生活表现政策,才是更好的办法。

这就是说,剧中的一切都从生活出发,使观众看过之后能意味到政策,细细地去咂摸,由赞叹而受到感动,才能有余音绕梁的效果。

所谓政策的尾巴,却正与此相反,它是把政策看成为生活而外的东西,随时被作者扯过来听用,结果是政策变成口号,剧中人成为喊口号用的喇叭。

&rdo;(注:《我怎么写的〈春华秋实〉剧本》。

)生活是创作的源泉,创作必须从生活出发,现实主义艺术的生命力只存在于生活之中,这是一再为无数创作所证明了的真理,《春华秋实》的创作过程,它所存在的缺点与问题,也说明了这个道理。

同样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的,还有写于一九五五年、反映首都建筑工人生活的《青年突击队》(四幕八场话剧)。

为写这个剧本,老舍置日益加重的腿疾于不顾,忍着疼痛,从一九五四年上半年开始,就着手搜集材料,他参观了一些建筑工地,访问了不少建筑工人和干部,和工人交了朋友。

建筑工人们利用业余时间,跑到老舍家里来,向老舍提供素材,听老舍朗读原稿,甚至作全天的讨论。

老舍喜欢老师傅们的稳健老成,也喜欢青年工人的活泼热烈,他为工人们的热心诚挚所感动。

在《青年突击队》里,无论是对工人们的劳动热情的描绘,还是对建筑工地沸腾场景的渲染,都充满了一种昂扬向上的活力和乐观豪迈的基调,这一方面表现了老舍对新生活的激情,同时也显示了他对工人阶级的由衷的赞颂与崇敬的情感。

相邻小说
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  仙子,你先把刀放下  合约夫夫  弦之映  全校都在围观我们谈恋爱  鲤·因爱之名  快穿之吾儿莫方  无法抵达的南亭山  告白送错情书之后  天降  奋斗在九十年代  非诉女王  试爱成瘾:冷酷少主独宠我  惹爱篮板王  我读书少,你可别骗我  做绅士不如当绿茶[西幻]  我给将军解战袍  尘泽洪荒  反派要抱抱[快穿]  锦鲤人鱼被迫营业后爆红